其实,最喜欢亲近阳光的,仍然是人。不然为什么人们买房子的时候,喜欢挑向阳的房间?即使最贵的也是阳光房。我们的祖先将决定生死的“能量”叫做阳气。
补身体之阳,还有一法:借天火之力,疗身体之疾。
关于艾草,在古代“艾草”是引来天火的圣物,能治好失眠和痛经,艾灸的烟雾也是“药”,睡火炕也治病,用火的能量补益人体阳气。艾草本身的属性偏于温热,但在古代,它有个别名叫“冰台”。这个名字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和敬仰,人们相信,取自太阳的火是神圣之火。因此,古人发明了一个仪式,用冰刨成最古老的透镜,然后将艾草放在透镜之下,根据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光的折射原理,用太阳的热能,点燃艾草,在形式上,就把“天火”引到地面上来了。“冰台”的名字,也由此而来。
吃用火煮熟的食物,就是在吃阳气,点燃艾灸,就是取太阳之火益寿延年。俗话说:居家常备艾,老少无疾患。这句话放到阳气普遍不足的今天来说,真是特别经典。艾灸对人产生的作用,有三点:
第一,温通经络。经络,是气血的通道,健康的信息网。艾灸就有这样的作用,让我们身体的小太阳发光发热,驱散经络里的寒冷,融化冰雪。从而,使气血像春天里的泉水,畅流不息。这就是中医说的“气血运行,遇寒则凝,得温则散”。所谓温,可以理解为阳力,是生命得以鲜活的动力。一切因为寒邪入侵而导致的气血凝涩的疾病,都可用艾灸的阳力来温阳。
第二,帮助“升阳”。有一些人脱肛、胃下垂、子宫下垂……其实都是阳气不足,没有力量来提拉这些器官。唯有身体的阳气充足,才有力量来提拉这些器官。所以中医说“扶阳固脱,升阳举陷”。
第三,防病保健,延年益寿。我们常常强调要“治未病”,其实就是说要在没病的时候积极养生,预防疾病。其实对于健康来说,防,就是最好的攻。体质强健,筑好自己的“防护墙”,疾病也无从下手。这道“防护墙”,既是西医所说的免疫力,也是阳气对身体的作用之一。现代医学发现,艾灸通过经络,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、增强血液循环、调整内分泌。而且艾灸之后,身体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,免疫反应更加迅速。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,为什么经常艾灸的人,不容易感冒。
所谓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,这股正气,就好比太阳出来之后,世界上一切阴霾的、危险的东西,都会消失无踪。可是很多人,也许是先天的遗传,也许后天的损耗过度,造成他的“阳光”弱了,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了,于是就百病丛生。
这个时候用艾灸,既是助阳气一臂之力,驱散病邪,也是后天对阳气的补充,加固“城墙”,就是“治未病”了。
另外,灸法还可以降低肺气肿病人气道的阻力,使通气量、肺活量增加,也能预防哮喘病。并且艾灸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。
艾灸补充人体阳气治疗各种病
艾灸治疗阳虚疾病:反复感冒,春夏两季隔姜灸风门,灸通督脉,就相当于练成了预防百病的“九阳神功”。最有效的减肥、塑身法是补足自身阳气。
把身体的湿热散出去,不长痘就灸这里:胃脘、足三里、丰隆穴。
隔附子饼灸,专治虚寒症,女性保养灸: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、三阴交、支沟。
身边的现象:
有句话说:背向太阳,你只会看到自己的阴影,人似乎就变得阴暗了。但是,这只是文学的描写,其实,万物都有阴阳两种属性,人相对于自然环境,本来就属阴,所以,我们把阳“背”在背上。
有人问:为什么中医说“腹为阴,背为阳”?其实中医只是发现者,真正的决策者还是太阳。中医还发现,我们脊椎上的督脉,就是人能与太阳沟通的通道。并且,在路边的野草丛中,藏着穿越通道,使人的身体重新与太阳发生关联的工具。这个工具就是“艾草”。从上古开始,它就能引来天火,借太阳之力,疗身体之疾。
如此说来,艾灸 治病,是人类掌握了生命发生、发展变化规律的根据,也是灸能除百病的有力依据。
借太阳之力,疗身体之疾。督灸 ,恰恰就是引来了太阳的纯阳之气,作用于人体汇聚全身阳气的督脉,继而通畅了血脉,治愈很多的疾病。同时,也使我们重新与太阳发生联系,还原了人最原始的生命状态。
有位日本学者曾经说:研究针灸的起源,就是研究中医文化的起源。这句话,可以上升到:研究针灸的起源,也是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。针灸其实叫灸针更合适,灸还要先于针。
“灸”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被解释为“灼”,灼是什么?灼体疗病。所以,在我们的临床治疗上,尤其是强脊炎 的病人,一般会落下瘢痕。
古代的灸法,是比较残酷的,叫灼法,也叫直接灸。把艾条点燃后,直接贴在皮肤上。这种灸法,现在基本没有人用了,对皮肤的伤害太大,而且疮口保护不好还会感染。
但是,因为它的疗效直接,对一些必须使用到这种方法的病人,救命要紧,就会帮他做瘢痕灸。在皮肤表面涂上大蒜汁,紧接着把艾炷放到皮肤上,这样艾绒就不那么容易滑脱。这种灸法,就是会使疮化脓,留下比较重的疤痕。
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艾灸 ,大多数是保健灸,以皮肤发红为度。
灸法可以称得上是保健手段中最简单、最无害、最好用的办法。大概在春秋战国时,人们就发现灸不但可以治病,还可以用于保健。
《庄子·杂篇·盗跖》中孔子曰:“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。”无病自灸,说的就是在没有病的时候,用一些简单的灸法调理身体。
现在一般人理解艾灸 ,都认可它养生、保健、美容的功效,可是,说到艾灸 能治很多大病,很多人是一知半解的。所以在我们身边,尽管开了很多灸疗馆,但是说到特设了灸疗科室的医院,全国也没有几家,我们诊室算是比较大的。灸法传承,亟待拯救!
中医有句话:药之不到,针之不及,必灸之。就是说即使针和药解决不了的病,灸也能治。所以民间一直有灸能治百病的说法。但是很遗憾,我觉得我们对灸法的研究和重视,还远远不如日本。
在日本,从古代开始,灸疗就普遍被老百姓当做保健养生、延年益寿的大事,每家每户基本都会用“养生灸”。所以在日本民间,流传着这样一套终生“养生术”:婴儿灸身柱穴,促发育;十七八岁灸风门穴,防感冒(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);二十四五灸三阴交穴,促生殖健康;三十以后灸足三里穴,促长寿;老年时灸曲池穴,促耳聪目明,预防中风。
人生的五个阶段都被包括在内,说明艾灸是对人一生都有益处的保健、治病方法。
而从临床上来说,感受是什么呢?如果说“百病皆能从灸治”,那么督脉施灸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身边的现象:
目前许多常见疾病,比方说女性的炎症问题,男性的前列腺问题,甚至生育的问题,还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常见病,?及最普遍的亚健康,从本质上来说,都是因为阳气的温煦不足。可以说,阳气走不到的地方,就是疾病发生的地方。
如果说,太阳的温暖能够融化坚冰、驱散阴霾,为大地迎来春天。我们身体里的太阳,同样能够帮助我们治愈身体,延缓衰老,找到生命的春天。这并不难,重要的是找对方法。
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为错综复杂的交通线,坐哪辆车,走哪条路,才是远离疾病、通向健康的路呢?
北京地铁有一个1号线,我们身体里边也有条“1号线”,那就是被称为“阳气之海”的督脉。沿着这条线,就能走回健康,因为它是人体之中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大道。
而从临床上来说,感受是什么呢?如果说“百病皆能从灸治”,那么督脉施灸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为什么要称督脉为1号线?首先,地铁1号线横贯长安街东西,长安街是北京的中轴线,从大的意义上来说,也是整个国家的“中轴线”。而我们的督脉处于身体最中正的位置上,是人体的“中轴线”,攸关性命。
其实把督脉形容成海,倒不如把它称为“湖泊”,因为督脉并不像大海一样,四通八达,它只“接通”6条身体上最主要的阳经。
我们的身体中,有12条正经,是主干线,其中有6条阳经和6条阴经。所谓“阳主外,阴主内”,这6条阳经,分布在我们的四肢外侧和头面部,还有躯干,可以说,在身体“外围”巡逻,而6条阴经,则相反。
这样的结构,就使得阳气,能将我们的身体“重重包围”,严密地保护起来。一方面是保护;一方面,还要把阳气输送到脏腑和身体各个部位。
作为“奇经”,同样是阳脉的督脉,是这6条阳经的上司。它们之间的关系,可以简单地理解为:在督脉中,积蓄一部分,来自于先天的阳气,当6条阳经对身体供应得很充足,自己也有很充足的阳气的时候,多余的阳气,就要“流入”督脉,被保管起来,并在身体又需要阳气的时候“反哺”。
人因阳气而生,统领6条阳经的督脉,可以说生死大权在握。
督脉是人体经络中最好找的一条经,沿着脊柱,就是俗话说的“脊梁骨”,就能找到它的“主干线”。从西方生物学的角度来说,人类被划分为脊椎动物,脊椎是人类的“生死线”,从这个角度上看,这是东西方在人体认知上的“巧合”。
但是有一点,需要对不是很懂医的人普及一下,督脉并不等于脊梁骨。如果把人体的经络比喻?大海上的航线,这条航线必然存在。但是没有哪条航线是有实物的。“脊梁骨”的存在,相当于给督脉的主要“航段”在身体上“画”出的一条可见的航行图。
在督脉上,有28个大穴,其中16个穴位,都在脊柱这条线上。其中包括风府、哑门、大椎、命门、长强等性命攸关的穴位。
为什么说督灸,能治好那么多强脊炎的病人?早在《黄帝内经素问•骨空论》里就有“督脉生病话督脉,治在上,用骨、针、药熨”的理论。
在临床做督灸时候,一定是灸整条脊柱,这个过程中,16处致命大穴都受益。不是简单地用哪个小部队去治疗疾病,是用一个庞大的军队,有16支力量强悍的部队,去驱散隐藏在体内的病邪。兵既多又精,所以战无不胜。
当然,有的人会说,在医院给病人做督灸当然好操作,可是我们自己平时想做也做不到。
其实方法都是人想出来的,古代有一种艾熨灸法,不用艾条,就把艾绒在脊柱上铺一条。咱们家里一般都有熨斗,最好是可以加水的蒸汽熨斗,或者拿带柄的小锅,装上热水,在铺艾绒的地方熨。注意,在两边没有铺到艾绒的地方,就垫上毛巾,以免烫伤,艾绒毛也尽量厚一些。
这个道理,跟灸督脉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,也调动了16支强大的“部队”,但是穿透力肯定没有艾灸那么好,但作为日常的防病、保健足够了,隔几天做一次,把身体里的寒凉往外赶一赶,肯定就没那么容易感冒了,免疫力也得到提升。这都是生活中的智慧。
『本文转载自祛湿一身轻——崇桂琴艾灸调病秘诀。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』